为探寻传统村落保护传承的现实困境与活化振兴的创新路径,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情色小说“智绘古村”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于7月21日至25日,走进聊城市“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入选村落——阳谷县七级村、东阿县苫山新村及临清市李圈村,在行走中感知、在丈量中记录、在对话中深挖、在共创中启迪,开展新一轮深度调研实践。
三座古村落沿运河与黄河分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共同绘就了鲁西独特的人文画卷。七级村紧邻京杭大运河故道,作为运河文化带重要节点,民俗底蕴深厚,具备文化活化推动乡村振兴的潜力。苫山新村坐落于泰山余脉与鲁西平原交汇处,其明清石砌民居是北方村落典范,完整保留了黄河岸边农家生活风貌,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与三官庙庆生大戏延续着古老记忆。李圈村则因明清漕运而兴,青砖灰瓦的商铺式民居见证着昔日商贸繁华,诉说着运河文化的鲜活生命力。
支书座谈明脉络 特色发展思路清
队员们首先与各村党支部书记深入座谈交流,系统了解保护现状与发展规划。七级村支书详细介绍了“一核、一带、两街、多节点”保护规划的实施进展,以及统筹特色产业与古建保护的做法。苫山新村支书以村志典籍为据,生动阐述了村落历史沿革、文化传承与建筑风貌演变。李圈村支书重点解读了“水-田共生”生态格局、“一纵三横多支”空间布局特色,并深入介绍了该村作为鲁西共产主义运动重要见证地的红色历史,保留了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完整革命印记,党史教育价值独特。座谈为队员们后续调研厘清了方向,提供了鲜活素材。
实地溯源探根脉 文化底蕴显风华
队员们在各村展开深度探访。在七级村,他们记录了南北风格交融的古商业街,并在乡村记忆展览馆内,通过400余件文物、360余幅图片,深切感受运河古村的深厚底蕴。在苫山新村,队员们探访石佛寺院与承载氏族记忆的“部落井”,并了解到明清时期该村文风鼎盛、“一门父子三进士”的科举佳话。在李圈村,团队怀着敬意参观革命烈士李恩荣陈列馆,馆内保存完好的遗迹无声诉说着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溯源挖掘古村独有的文化财富,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这是其振兴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走访调研察实情 振兴路径共探寻
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广泛交流,聚焦政策扶持、生活改善与经济发展等议题,倾听心声与诉求。他们结合专业所长,细致拍摄苫山村李学诗故居、石墙石碑等文化遗产细节。同时,重点关注三个村落依托“江北水城”优势发展的特色农业,如李圈村展现活力的“水-田共生”模式。结合聊城市“千村百河”行动背景,队员们热烈讨论,一致认为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化,七级村运河码头遗址、苫山新村黄河石屋聚落、李圈村运河商埠风貌等兼具运河与黄河风情的资源,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村民们对乡村振兴充满信心,期待在特色农业提质、运河文化创新、水环境改善的共同助力下,愿景早日实现。
此次调研不仅是对聊城古村落现状的深度解码,更是青年学子躬身力行、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与振兴的生动注脚。下一步,服务队将继续深入鲁西-鲁西南古村,不断凝练调研成果、贡献专业智慧,以青春之笔共绘振兴新图景。
(审核 吴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