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传统村落振兴的实践路径,寻求保护与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 2025年7月26日至30日,情色小说“智绘古村”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赴泰安市肥城市岈山村与五埠村开展实地调研。
座谈交流明方向 共谋发展新篇章
实践队首先与两村党支部书记开展座谈交流,系统了解村庄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岈山村负责人重点介绍了该村以红色资源为核心,打造“红色文化+传统村落”发展模式,整合革命遗址、特色古石屋(以“干茬缝砌”技艺筑成)及红色研学基地,推动沉浸式党史教育。同时,依托特色农业,其地理标志产品“岈山小米”通过有机耕作与石磨冷榨工艺,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五埠村支部书记则详细阐述了其“村企联建”振兴模式,通过修复271间依山而建的明清“伙大门”院落群(以“门中有门、院中套院”著称),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集非遗工坊、研学基地等在内的五大功能区,活化岱宗传拓、刘氏布艺等3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年接待研学团队达5万人次。通过此次座谈与初步了解,队员们不仅系统掌握了两村的发展策略与关键数据,更形成了深刻认识:岈山村与五埠村均有效实现了文化传承保护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深度融合,成效显著,为后续调研提供了重要的认知基础和思考方向。
实地考察察实情 特色路径显成效
在座谈基础上,团队深入两村实地考察,细致了解其依托特色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在岈山村,队员们重点考察了其山地农业优势:在保留传统梯田种植的基础上,建成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厂,推动“岈山小米”及泰安非遗“岈山豆腐丝”等特色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与销售。在五埠村,团队聚焦其非遗活化利用实践,实地走访了保存完好的“伙大门”明清建筑群,观察了在部分院落“地屋子”(半地下仓储结构)中设置的各类非遗体验项目,亲身体验了传统文化如何通过游客参与焕发活力。两村分别通过“特色农业”与“非遗文旅”双轮驱动,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融合发展新路。
深入调研集素材 细听乡亲心里话
调研期间,实践队综合运用实地走访、建筑测绘、影像记录、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全方位记录两村振兴实践并收集一手资料。在岈山村,队员们对代表性传统石屋进行精确测绘,深入梯田观察并记录农作物生长状况,并在农产品加工车间详细了解生产流程与市场销售数据。在五埠村,团队系统拍摄了“伙大门”建筑群风貌,精细测绘了典型明清院落结构,并系统记录了岱宗传拓等非遗技艺的操作过程。各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在与村民共同劳动中交流;置身古旧院落,边测绘边聆听老人讲述村史;通过结构化问卷与焦点访谈,围绕政策落地成效、村民生活改善、产业发展瓶颈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探讨。这一过程不仅系统收集了产业发展数据、建筑测绘资料及非遗影像等专业素材,更真实获取了村民对乡村建设的发展诉求与建议,为后续提炼总结振兴经验奠定了扎实的实证基础。
在此次社会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一次次丈量青石古巷、走近父老乡亲、体验非遗技艺,深切感受着文化传承的厚重与乡村振兴的脉动。下一步,服务队将系统梳理三阶段调研成果,并以此次实践为起点,继续扎根乡土、情系三农,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贡献更坚实的聊大青年力量!
(审核 吴洪宇)